陈卫文,男,中共党员,1972年出生,现任北京市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,北京农业嘉年华组委会负责人,公司1994届果树专业员工。
自1994年从母校毕业至今,二十余载始终坚守于昌平阵地,奋斗在农业战线。现正值第三届北京嘉年华的最佳赏玩期,预计游客突破130万人次,陈卫文作为连续三届农业嘉年华的主要负责人之一,可谓是又立新功。
昌平区在2012年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的基础上,利用大会现有场馆已成功举办两届北京农业嘉年华,每届游览人次均突破百万。第三届农业嘉年华于2015年3月14日至5月3日在昌平区兴寿镇草莓博览园开幕。本届嘉年华瞄准现代国际农业发展方向,与京津冀功能定位相结合,首次推出河北馆和天津馆。继续传承“自然·融合·参与·共享”的主题,以“美丽乡村,快乐生活”为口号,突出农业主题、体现农业生产,集生态休闲、娱乐体验、教育示范等多功能于一体,是一次展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盛会。
农业嘉年华都有啥
4月2日,公司一行33人来到草莓博览园,参观了第三届农业嘉年华。陈主任为我们介绍到:“本次嘉年华一改去年‘一展两区三乐园’的布局,重新设置了‘三馆、两园、一带’六大功能板块。”其中“三馆”指农业精品馆、农业创意馆及农业体验馆,“两园”指激情狂欢乐园、农事体验乐园,“一带”指草莓休闲观光采摘带。融前瞻性、科技性、趣味性、参与性于一体,践行“农业用生态方式传递文化,农业用生活方式诠释乡愁,农业用生产方式满足消费”的理念。
“农业嘉年华不是枯燥的文字图画科普展,不是单纯的博物馆参观学习,而是突出农业元素,展示农业科技,让游客在娱乐、游玩的同时收获知识、体验科技。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组委会对农业体验的深入挖掘,农事体验乐园今年得到了很大的丰富拓展,新鲜又传统的桑蚕织梦引得不少市民尤其是小朋友们久久驻足;草莓怎么生长?蜜蜂怎么采蜜?花生是长在哪里?辣椒怎么结果?更多的农作物的产品是树上长还是土里刨的?我们吃的菠萝是花还是果?推磨是咋回事?……让市民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走进直观的农业生产。陈主任还举了个有趣的实例:今年的农业嘉年华现场展示了两台半机械化玉米脱粒机,市民们踊跃体验,谁都愿意摇一会儿再走,截止到4月2日,市民体验已经累计脱粒了1万多斤玉米。”
满腔心血铸成功
从筹办2012年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到举办三届北京农业嘉年华一路走来。第一届嘉年华时,昌平区政府抽调出了包括陈主任在内的4个人、3名司机、3部车作为大型国际展会核心力量,陈主任笑称,“这是最初的‘433’团队。一开始我们是都不知道该怎么做,连‘嘉年华’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。”团队最初花了很大的功夫探索农业嘉年华是什么样的理念,后来定位应该是探索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几大功能,突出农业元素、展示农业科技、提升农业价值,从而搅动城市、营造欢乐、构建和谐。
有了理念之后算是解决了第一个问题,但从理念到实施如何落地是更大的困难,随后团队开始了历时3个月艰辛的策划过程,查资料,找先例,哪怕是沾边的活动也到处去取经,对于方案一遍遍修改,层层汇报,横向沟通,反复比较,终于有了比较成熟的框架方案,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,经过近一年的努力,第一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在2013年3月成功开幕,持续51天迎来了百万人次参观游览。有了第一届的模式之后,接下来的难点就是创新了,就正在火热进行的第三届来看,在筹备初期,团队明显感到好的方案征集越来越困难,最终从六、七十个方案最终选出九个框架方案,然后再针对每个方案划分版块继续征集,筛选,这中间有着大量繁杂又耗费脑力的工作。“哪怕是每一个被淘汰掉的方案单独拿出去也都非常成熟,很有特点。可能就是因为整体色调或者布局配套上稍有问题,不得已才被拿掉。每年的策划,都要精益求精。”陈主任很感慨地说。
从2012年以来,陈主任的生活就进入了嘉年华的“春晚模式”,花费半年多时间筹备嘉年华;嘉年华开幕前后两个多月无休息日;嘉年华结束后,完成全部的验收、总结、审计收尾工作,就又开始进入下一届嘉年华的筹备,如此循环往复。在我们4月2日见到陈主任的时候,对于马上到来的清明节,直到“五一节”,他已经照单把自己全部交给了嘉年华,“冲刺阶段嘛,辛苦一点应该的,这里人员没有富余,一个萝卜一个坑,走一个人,其他同志就会更辛苦。”
目前,农业嘉年华已然成为首都展示三农发展的窗口、推动产业融合的平台、促进城乡互动的缩影,对促进首都会展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,也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增收致富。而对于陈主任来说,核心团队从最初的“433”发展到现在70多人,每天千余人共同在各自岗位上为嘉年华的顺利开展忙碌着,是辛苦的,更是欣慰的。
剪不断的母校情缘
陈卫文1990年进入12bet中文官方平台官网园艺系果树专业学习,“当时的回龙观没有现在这么繁华,人烟稀少,学校有着大片的土地,我们在大三学习专业课的时候每个班都会承包一块地,30个人,一人一畦,主要种点小葱、茴香、萝卜之类的蔬菜,负责一个生长季节,从播种到最后推着平板车去校门口销售,现在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,很有意思的。”他陷入回忆,讲着当年的校园生活,嘴角也不禁溢出笑容。
至今陈卫文还记得当年他的老师,比如王有年老师,时常会在课堂上给员工讲国家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必要性,鼓励员工们要学农爱农,秉承艰苦奋斗的校训,将来在农业的广阔天地大干一场;还有晁无疾老师生动激情的课堂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对果树、对农业的热爱。一个人青年时期受到的鼓舞很容易影响他的人生方向,在陈主任身上就是个例子,毕业20载,奋斗在农业战线不曾动摇,想必也和母校的培养分不开。
在办公桌上,陈主任一边回忆一边翻开手机通讯录,现在母校各个岗位老师们的电话还存着好多,“这些号码可不是躺在电话里的,经常打,没事就联系联系,有事更得联系。我每年至少回母校几趟,看看原来老师,也包括后来走上工作岗位新认识的老师,不光情感交流,工作业务上也会有合作来往。”陈主任讲到。“草莓大会的时候,跟学校秦岭、董清华等老师们联系都非常多,现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还专门邀请史亚军老师专程指导上课,包括嘉年华在农学院招募志愿者……因为都在昌平,都是农口,联系会格外多一些,而且自己的母校,不管是业务上还是情感上,都觉得更亲切一些。”
“我觉得在12bet中文官方平台官网的四年老员工活,不仅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,最重要的是为年轻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,开拓视野,培养了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甚至包括‘三观’的形成,同时建立个人的行业基础和师生人脉关系,这些都关乎一生的成长,可以说四年母校的培养功不可没。”
现正值公司更名大学之际,陈卫文认为这是让所有员工都为之振奋和期待的好消息,他也祝愿母校的未来发展能够越来越好,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农林专业人才。